关键词: 委婉语;文化;对比研究
委婉语,又称婉曲,或讳称,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。英文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, 词头"eu一"的意思是"good"(好),词干"phemisrn"的意思是"speech"(言语),整个字面的意思是"word of go0d omen"(吉言),有人称其为"语言遮羞布"。英语是--f-]国际性的语言,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,它在 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。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,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,博大的文化,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、道德观念、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。对它们进行跨文化的对比,找出其共性与差异,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。因此,本 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,以与大家共飨。
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:传统委婉语(traditional euphemisms)和文体委婉语(stylistic euphe- misms)。所谓传统委婉语,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。如生、死、病、性等禁忌事物,如果直接表达,就是禁忌语,给人的感觉是粗鄙、生硬、无礼;反之如果间接表达,就是委婉语,给人的印象是典雅、含蓄、中听、有礼。
所谓文体委婉语,实际上是恭维语,溢美之词,与禁忌语无关。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,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。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,所反映出
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
半来自《圣经》,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。许多基督徒都相信"来世"和"原罪"之说,在他们看来,死亡就意
味着"to go tO heaven"(进天堂)、"to be called to Cod"(被召唤到上帝那)or"to cancel ones account"(销账)。
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,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。
在中国,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。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,表达的是对人生、死亡不同的看法。
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。儒家观点认为,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,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。孟子在《鱼,我所欲也》一文中指出"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"。因此,辛亥革命前后,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,被称之为"舍生取义"、"就义"、"取义成仁"。
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,则有"上与造物者游,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"之说,死生之所以能忘,在于他完全能与"无终始者"的天地万物同在 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,汉语中的"永垂不朽"、"羽化升仙"等委婉语,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。
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,虽然起源于印度,但自唐朝以来,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,更有着与基督教"来世"相似的"世代轮回"之说。我们经常说的"去世"、"逝世"、"谢世"等死亡委婉语,皆出于此。
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语汇相当丰富,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。和尚之死为"涅盘";高龄而死为寿终;殉情为"飞蛾扑火";为贞节而死为"全节";为民族利益而死为"殉国";随君主一起死为"殉葬";为保卫祖国而死是"烈士";共产党人之死是"去见马克思",更有老百姓所谓的"地下工作者"等对死人的谑称。
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,但同样,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"休息"或"睡眠","final sleep"、"to be at rest"、"to return to dust"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"死亡"看法的相似之处。
中、英两国对婚前、婚外性行为都持否定态度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,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。这一点从 affair(桃色事件)、trial love(试婚)掩饰中都有所体现。英美人谈及"私生子"一词时不用 bastard,而是说成 love child,因为前者除有"私生子"的意思外,还有"杂种"的含义,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、骂人的意味,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。而这几年中国人用"婚外恋"、"外遇"、"情人"、"试婚"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"偷情"、"养汉"、"搞破鞋"等婚外性行为进行了宽容的遮羞。
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。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"teacher",而"educator"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。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(below average student)时,他们不用"she/he is poor in her/his studies",而用"she/he is working at her/his own level(她/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)",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。说"she/he Call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(她/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,可以学的更好些)",比直接说"she/he is slow(迟钝)or stupid(笨)"更不会得罪人。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 stupid(笨),lazy(懒),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。所以把 lazy student叫做under achie.ver(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),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,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,也可能勉强及格,也可能不及格。又如用"he/she depends on others to do his/her work(他/她靠别人做作业)"代替"he/she cheats inclass"o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。自孔予以来,教师被尊称为"先生",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"师傅(父)",即有代父教子之说。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"园丁",称学生为"小树苗",纠正他们的错误叫"修枝打权",对他们的培育是"浇水施肥",他们是国家未来的"栋梁"。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,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。因此,今天的学校里,早巳听不到"朽木不可雕"、"榆木脑袋"、"没出息"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,取而代之的是''很好"、"下次努力"、"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"等鼓励的话。开家长会时,老师更经常说:"您的孩子很聪明,但注意力不集中"或"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他的进步会更大"、"孩子反应较慢,但很用功"、"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"。这些委婉的说法,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,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。
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,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,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,常常使用装饰词"sanitation engineer"而不是garbage collector。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,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、洁净之感,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。类似的还有buildingengineer(建筑维护技师)代替janitor(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),hair stylist(发型设计师)代替barber。
在中国,随着社会的变革,"拾荒者"、"下岗"、"弱势群体"、"家政服务"、"保洁员"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。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,交往的增多,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,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。当然,由于国情不同,文化背景不同,一种文体里需用委婉方式表达的情况在另一种语言里往往不存在,而一个民族的禁忌和委婉在另一个民族可能是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。因此,对英、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,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,对我们教学更具意义。
参考文献
1、邓炎昌、刘润清:语言与文化[M)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1989。
2、孔庆成:委婉语现象的主体透视[M),外国语,1993
3、张梦:英美话语文化导人[J),许昌学院学报,2006.3。